驱车穿行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南北,村庄与大山被树木覆盖,已看不出昔日黄沙漫天的模样。在50年的治沙征程中,一代又一代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干部职工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见证了敖汉旗由黄变绿的艰难嬗变。

  “沙进人退”是敖汉旗林草人不堪回首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敖汉旗沙化土地面积达259万亩,沙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一半。“农民在房子里晚上睡觉时好好的,第二天早上流沙堆满窗台,顺着窗缝就能流到炕上,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要清理炕上的沙子。”沙区百姓对此深有体会。严酷的现实,坚定了敖汉旗人民根治沙害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防沙治沙大决战。敖汉旗有近60万人,其中50万人进了荒山荒漠,他们套上驴车,拉上干粮和行李,一年干三季,入冬才歇工。

  “在北部流沙区,把豆秸铺在沙丘上,下面撒上草籽,第二年蒿草成活,一棵一棵移栽在沙丘上,再在上面种柳树。在南部山区,植树前要开展小流域治理……”对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工人来说,这些都是在治沙工作中摸索出的经验。

  经过敖汉旗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种草,治理荒漠化,敖汉旗现有林面积达到580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倍、是1978年的4.7倍,森林覆盖率达44.17%,是“全国人工造林第一县”“全国人工种草第一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2002年6月,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荣誉称号。

  从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这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多赢的生态账,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为之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敖汉旗林草人发明、制造和应用了开沟犁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造林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30%以上。在此基础上,敖汉旗提出了“不整地、不造林”的技术措施,形成了深沟大坑整地、良种壮苗、苗木保湿、浸苗补水、适当深栽、扩坑填湿土、分层踩实、培抗旱堆等八个以开源节水为中心的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在三北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进入新时期,敖汉林草人将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优化林下资源利用作为工作重点,助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全旗有9项林业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征程,新伟业,新时代的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向绿图强,让沙地变林海,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敖汉旗委宣传部供稿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