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古城南京在寒冬中迎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

  10时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广场上隆重举行。国旗半降,哀乐低回,以国之名,公祭殇难。

  约8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垂首。86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古都南京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那是南京城历史上的至暗一刻。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95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垂泪。她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来到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在86年前那场浩劫中失去了6位亲人的老人发自肺腑地说:“历史不能忘,记住是为了不再重演。”老人的深刻感悟,正是国家公祭的根本用意所在。

  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江上的轮船、路上的汽车跟随鸣笛,警报声、鸣笛声响彻大街小巷。这一分钟,南京的时间仿佛凝固了。

  喧嚣繁华的南京商业中心新街口,车辆停驶,行人驻足;早高峰刚过的地铁上,人们通过手机观看国家公祭仪式直播;全城十几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人们低首默哀、缅怀逝者。

  中山码头丛葬地聚集了近百名各界群众,他们身着深色衣服,胸配白花,手捧菊花;江面上,南京海事局的海巡艇上悬挂着“悼念同胞,珍视和平”的横幅。86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山码头一带屠杀了我同胞万余人。

  

  12月13日,南京各界群众在中山码头丛葬地参加悼念活动。新华社记者刘宇轩 摄

  公祭,国之礼也。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自2018年起,南京将“默哀一分钟”明确写入条例,确保国家公祭仪式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传递了一座城、一城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坚守。

  公祭日前夕,一朵小小的紫金草“开遍”南京全城。在南京市夫子庙小学、金陵中学溧水分校的课堂里,学生们佩戴紫金草徽章,在紫金草贴纸上写下自己的和平寄语,更多人则在线“播撒”紫金草。

  “又见面了。”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向参加公祭仪式的两位幸存者老人问好。1988年她第一次来到南京,惨绝人寰的真相让她震惊,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寻找并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12月13日,青少年代表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宣读《和平宣言》。 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国家公祭仪式进行到尾声,86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3声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深沉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坚定向往。

  作为领诵的中华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仇乙翔说,他对《和平宣言》中的两句话深有感触,“作为青少年,我们不仅要牢记‘一二一三,古城沦丧’的悲痛历史,更要为实现‘改革振兴,国运日昌’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记者:蒋芳、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