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既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基础。
党员干部要强化创意意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带有明显的小规模、低创意、低技术和缺人才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草根”特性。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三条路径来达到提升创意的目的:一是党员干部要在当地筛选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特色文化产业,对其经营主体和骨干人才通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和政策支持等方式进行创意生成培训,以此来达到强化特色文化产业创意、创新发展意识,引领产业创意发展的目的;二是党员干部要鼓励、引导当地院校和创新型企业等对当地特色文化企业进行理论、技术、人才和创意帮扶;三是在当地挖掘一批精通当地文化的文化或文创从业者,以技术、创意顾问的身份对特色文化产业给予帮助。
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和基于此的文化产品是特色文化产业前后两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创意的生成、产品的创新及文化产业链的延长都需要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要利用好特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强化创意、创新、科技和人才等要素的支撑,通过文化产业园和产业链等方式,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的融合、转化,融合的合理利用过程也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过程。不仅如此,这个过程还有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带动乡村就业、提高村民经济效益及优化乡村治理等一系列好处。
党员干部要延长特色文化产业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受到乡村发展环境的限制,在乡村众多产业中更多属于边缘弱势群体,加之产业经营管理主体素质普遍不高、市场嗅觉缺乏及创意创新意识不强,这些因素造成了乡村文化产业孤立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各自延伸的现状,这不仅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也降低了乡村产业优势互补、通过积聚优势共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特色文化产业园、专业合作社和特色小镇等模式推出特色文化衍生、跨界产品和服务,延长特色文化产业链,这样一方面能够吸纳村民就业、带动创业,另一方面也能丰富特色文化产品类型,扩大特色文化产业市场和影响,提高文化企业经济效益。(徐昊)